European Heart Journal | 克隆性造血-心律失常的隐形杀手

    心脏心律失常给全球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和早逝的风险。

 

血液样本的基因组测序显示,CHIP(潜能不明克隆性造血,VAF ≥2%)在造血明显正常的老年人中很常见,初步估计70岁以上人群中有>10%的人携带CHIP。新出现的证据表明,CHIP与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心力衰竭。

 

利用通过液相基因芯片(Gene Panel)靶向捕获技术分别检测先天遗传(冠心病多基因风险)和后天基因变异(CHIP,潜能不明克隆性造血),顾东风院士和鲁向锋教授团队首次解码了中国自然人群CHIP体细胞变异特征谱,发现CHIP体细胞变异携带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 [1]

 

人类观察和对具有某些 CHIP 突变的小鼠进行的实验表明,这种风险部分是由失调的炎症心脏纤维驱动的,这两者都是心脏节律异常发病机制的重要贡献者。然而,目前尚不清楚 CHIP 是否与心律失常事件相关。

 

鉴于NGS测序的可用性不断增加,以及针对 CHIP 的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的到来,确定可以通过针对 CHIP 的预防或干预策略进行靶向治疗的疾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近期,European Heart Journal期刊发表了一项探讨CHIP与心律失常发病关联的研究[2],“Clonal ha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predicts incident cardiac arrhythmias”。该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超过 410,000 名成人的人群队列,测试了不同基因类型的CHIP 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包括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和心动过缓。此外,为了探索潜在的机制,还研究了 CHIP 是否与那些做过心血管磁共振检查(CMR)的参与者的心脏纤维化有关。

 

关键问题

CHIP能否独立预测新发心律失常?

方法

纳入英国生物样本库中无既往心律失常的参与者。主要研究终点室上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和室性心律失常。次要终点为心脏骤停、心房颤动和任何心律失常。使用多变量校正的Cox回归分析评估了所有CHIP [变异等位基因分数 (VAF) ≥ 2%]、大克隆CHIP (VAF ≥10%) 基因特异性CHIP亚型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还检验了CHIP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410,702名参与者 [CHIP:n = 13 892 (3.4%);大克隆CHIP:n = 9191 (2.2%)]。所有CHIP和大克隆CHIP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多变量校正风险比分别为1.11和1.13,与心动过缓的多变量校正风险比分别为1.09  和1.13,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变量校正风险比分别为1.16和1.22。相关性独立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相关性在心律失常亚型之间也存在异质性,对心脏骤停最为明显。基因特异性分析显示,除DNMT3A以外的其他驱动基因均增加了心律失常的风险。大克隆CHIP与CMR测量的最高五分位数心肌纤维化的odds比为1.31倍 。

结论  

CHIP可能代表心律失常发生的新型危险因素,表明其可能是心律失常预防和治疗的潜在靶点。这些发现表明,CHIP是一种新的与年龄相关的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可能最终对心律失常管理中的精确医学方法产生影响。

 

关键发现

在410,702名中年人中,CHIP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心律失常事件相关。不同的心律失常亚型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其中心脏骤停的风险最高。CHIP也与CMR参数相关,提示与心肌纤维化有关。

参考资料

1. Zhao K, Shen X, Liu H, et al. Somatic and Germline Variant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 JAMA cardiology, 2024.

2. Schuermans, Art et al. Clonal ha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predicts incident cardiac arrhythmi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 45,10 (2024): 791-805.

推荐阅读